近日,杭州一所学校发出了一项引人注目的倡议,建议未成年人在16岁前远离社交媒体,不注册社交账号。这一倡议在家长和教育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。
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,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接触和使用各种社交媒体,社交媒体在拓展未成年人学习、生活空间的同时,也带来了一些问题。社交媒体上的信息良莠不齐,未成年人由于经验不足和判断力不够成熟,容易受到网络舆论、网络文化的影响,导致价值观的扭曲。有的未成年人过度依赖社交媒体,可能导致出现焦虑、抑郁等心理问题。
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关系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,关系亿万家庭幸福安宁。如何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环境,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,家庭、学校、政府和社会都应共同努力,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。
未成年人安全健康上网,家庭引导非常重要。家长应多增加对孩子的陪伴,多关注孩子的网络活动,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协商关系,合理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社交媒体。同时,要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,鼓励多参加体育锻炼,多和同学、朋友交流,让孩子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乐趣,减少网上娱乐。
学校应开展相关课程,帮助孩子辨别网络信息真伪,教会孩子一些安全上网常识,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。老师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,并积极地应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去。
政府有关部门一方面要立足“教”,强化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宣传教育,另一方面要突出“治”,净化未成年人保护网络生态环境。指出,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、对人民负责的态度,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,加强网络内容建设,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。网信等有关部门要抓好日常网络内容巡查,常态化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,对于巡网中发现的重点问题要及时处置。
社会组织机构也应负起净化和优化网络环境的责任,积极推进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、娱乐场所经营管理的规范化,比如设置上网人员年龄限制功能模块,严禁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上网服务场所等,努力形成积极、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。(江西省吉安县:陈青兰)